拒签上合联合声明后,莫迪高调参加金砖峰会,这一次,中俄反应出奇一致。那么,印度的举动有何考量?中俄的反应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印度的“外交突围”:拒签上合后的战略考量
莫迪在拒签上合联合声明后高调出访金砖峰会,背后藏着多重战略算盘。首先,印度试图通过“全球南方”外交重塑国际形象。此次八天五国行程涵盖加纳、阿根廷、纳米比亚等发展中国家,莫迪在加纳谈数字合作,在阿根廷摸锂矿资源,在纳米比亚推数字支付,表面上是支持“全球南方”发展,实则是在美西方与中俄之间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这种“广撒网”式外交,既能避开上合组织内与中巴的直接对抗,又能通过经济合作提升自身在新兴市场中的话语权。 其次,印度想在金砖机制内争夺主导权。自2024年否决俄罗斯的“金砖币”计划后,印度对多边合作的消极态度已显露无遗。此次莫迪高调参会,一方面是为了对冲中国在金砖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试图将金砖议题引向自身关注的领域,比如数字经济和能源转型。
印度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主导部分议程,将金砖变成“印度声音放大器”,而非中俄主导的合作平台。 更深层的考量,是印度国内政治的需要。莫迪政府正面临2024年大选后的整合压力,边境冲突、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亟待转移视线。通过外交“大手笔”塑造“全球领袖”形象,既能巩固国内支持,又能为下阶段政策铺路。例如,莫迪在阿根廷签署锂矿合作协议,直接瞄准新能源产业,为印度未来十年的经济布局埋下伏笔。
中俄的“冷处理”:一致反应背后的深意
中俄在金砖峰会的低调姿态,传递出对印度行为的明确态度。中国派高层代表参会,俄罗斯由外长拉夫罗夫率团并视频出席,这种安排打破了以往金砖峰会的常规,被外界视为对印度“刷存在感”的冷回应。这种冷淡背后,既有对印度破坏多边机制的不满,也有维护金砖团结的务实考量。
从中国角度看,冷处理是对印度拒签上合声明的无声批评。印度在上合组织中多次将双边争议带入多边框架,例如要求将克什米尔问题写入联合声明,甚至在2025年防长会议上因未提及印度的恐怖袭击而拒签声明。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核心推动者,显然不愿看到印度继续搅局。而在金砖峰会选择低调,既避免与印度正面交锋,又能通过实际行动(如推动新担保基金)巩固金砖的务实合作。
俄罗斯的反应则更复杂。普京因国际刑事法院通缉无法亲临峰会,表面是安全问题,实则反映出俄罗斯对印度的战略警惕。印度近年来在美俄之间摇摆,既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又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这种“骑墙”策略让俄罗斯不满。拉夫罗夫率团参会时,特别强调俄中在金砖框架内的合作,实则是向印度传递“中俄才是金砖稳定器”的信号。
金砖博弈:印、中、俄的三角关系新动向
金砖峰会的台前幕后,折射出三国关系的微妙变化。印度试图通过“多边舞台单边操作”扩大影响力,而中俄则默契配合,维护金砖机制的核心价值。 印度的矛盾定位愈发明显。它既想当“全球南方”代言人,又不愿承担协调责任;既想获得西方认同,又试图在金砖中强行主导议程。这种心态在上合组织中已暴露无遗:印度多次否决中国推动的区域本币结算倡议,甚至在以色列袭击伊朗时单独拒签谴责声明,导致上合内部共识破裂。
在金砖机制中,印度的类似行为同样存在,比如反对“金砖币”计划,试图将金砖议题碎片化。 中俄的应对策略则更成熟。中国通过推动务实合作(如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巩固金砖凝聚力,同时避免与印度直接对抗。王毅外长在金砖外长会上提出的“维护多边贸易规则”“加强全球金融治理”等主张,既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关切,又为金砖机制注入新动力。
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合作和安全协调,强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间接平衡印度的影响力。例如,中俄在金砖峰会上支持设立新担保基金,旨在降低发展中国家融资成本,这一倡议与印度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未来的金砖博弈,将围绕扩员、议题设置和机制改革展开。
印度虽支持扩员,但更倾向于引入观察员而非正式成员,以避免稀释自身话语权。而中俄则主张扩大金砖“朋友圈”,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家。这种分歧可能在2025年后的峰会上进一步显现。不过,无论博弈如何演变,金砖机制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方向将深刻影响全球治理格局。
配资行业门户,正规股票平台,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