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Y趣理说
新发遇冷、老将退场、清盘频发,3000亿级国寿安保基金怎么越来越“冷”?
这家背靠中国人寿、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的“险资系”公募机构,最近又一次因“延长募集期”,“迷你基金预警”,“资深经理离任”等关键词引发关注。
从新基发不动,到存量产品撑不住,再到核心投研老将一个个离任,整个国寿安保,仿佛正在经历一场从“产品、渠道、人才”三线全面告急的滑坡期。
当前的公募圈,哪家基金公司最“艰难”?恐怕国寿安保基金得榜上有名。
01
新产品募集频频踩雷
6月26日,国寿安保尊兴增强回报债券基金公告中途“喊停”结束募集,将原定募集截止日自7月16日提前至6月26日。
这已经今年第二只新基金“曲折发行”了。年初的另一只国寿安保尊富30天持有期债基,也经历了延长募集成立,最终仅募得4.68亿元。
在市场上,延长募集通常意味着产品受欢迎程度有限,无论是定位、时机、设计还是渠道能力都有影响因素。对国寿安保而言,这并不属于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持续状态”。
2024年2月,备受关注的“千万元自购”事件,就曾把国寿安保推上热搜。国寿安保高端装备基金成立当天,1000万元来自基金公司自购,只有26元来自员工,认购者寥寥可数;同年8月,还有一只偏债混合基金因“发不动”直接流产。
在新发市场,国寿安保的战绩属实有点难看。
02
超7成偏股型经理经验不满3年
如果说新产品募集遇冷还能归咎于市场环境,那内部的人才结构,就纯属自身问题了。
截至目前,国寿安保旗下偏股型基金经理仅剩13人,其中10人任职未满3年,3年以上经验者只有2人,超过10年的“资深老将”仅吴坚一人。
值得投资者关心的是,国寿安保的核心老将正在不断“清仓退场”。
6月26日,基金经理张标也因“个人原因”卸任了他管理的国寿安保稳吉与稳寿两只产品。看似“高位隐退”,但实际上,这位回报率超过40%的绩优经理,却并未转管其他产品,而是彻底告别基金一线。
从他曾管理的产品中,比如国寿安保新蓝筹,2022年亏损34%、2023年再亏20%,直接腰斩,规模从24亿缩水到不到3亿。即便后来反弹,很多基民早已割肉出场。
老产品撑不住,迷你基排队清盘,持有人大会一个接一个
人才不稳,新产品发不出去,那原有存量产品能否稳住阵脚?答案依旧不乐观。
进入6月以来,国寿安保基金陆续公告:国寿安保璟珹6个月持有、稳福6个月持有期混合、稳安混合三只基金,因连续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已启动持有人大会表决是否清盘。
其中,成立于2021年的璟珹基金,初始规模4.77亿元,如今只剩3900万元,跌掉超90%。而其他两只基金也已在清盘边缘摇摇欲坠。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寿安保基金共105只公募产品,其中有28只规模低于1亿元,45只低于2亿元,迷你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而在这些迷你产品中,主动权益类占了大头。
03
老将变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基金公司内部对“老将让位”的操作,开始变得频繁。
一边是老将基金经理逐步被“边缘化”或离职,另一边是“新人上位”,管理经验不足、市场认可度低,却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基金责任。
以张标为例,其卸任后的产品由一位年轻经理接管。这类“人事调整”看似是公司在扶持新生力量,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在基金发行频频失败、管理规模增长停滞的大背景下,公司不得不选择“精简开支”和“内部洗牌”。
问题是这种“换血”,能否真的为国寿安保注入新活力?还是只是将风险从一只基金转移到另一只基金?
险资背景成了“保护壳”?还是失灵的缓冲带?
按理说,背靠中国人寿这类“大金主”,国寿安保应当有更稳定的资源、更多的客户渠道和更强的资金实力。
但现实情况是,既拼不过头部公司,也撑不住自己系统内的存量产品,反而在权益管理、基金经理梯队、新产品布局等关键维度接连失利。
不但没有固住传统优势,反而不断暴露出“产品同质化严重、人才结构失衡、市场声量缺乏、渠道推进受阻”的四大症结。
现实也越来越清晰,国寿安保基金的品牌力也正在被一次次“延长募集期”与“清盘公告”所消磨。
一只基金发不动,可以说是市场不买账;两只基金清盘,可以归咎于风格不合时宜;但当新产品发不出去、老产品撑不下去、老将走光、新人上位的现象叠加在一起,就不能再说是“偶然”了。
这不是“挫折”,而是系统性困境。
数据来源:wind、基金公告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杨红卜
配资行业门户,正规股票平台,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