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最近在看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尽》。
一个70多岁开始写作的人,一直写到89岁,终身不婚,情人不断,作为英国知名的文学编辑,她过的似乎是另类生活。
其实并不。
从年轻到年老,阿西尔算不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她只是坦率,坦率的写自己的一切,尤其是老境遭遇到的一切。
她写自己不擅长给自己争取权益,在出版社当了一辈子编辑,当得再有名,合伙人也不给她加薪,她因此一直没什么钱,没钱买自己的房子。
她们家有长寿基因,舅舅在马上笑了一半突然过世,从她自己看到极少的死亡,显然,死亡没有那么浪漫,哪怕是很快速的死亡。更重要的是,阿西尔是无神论者,在老年缺乏信仰的支撑。幸亏,她天性豁达,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得接受事实。
她在母亲90多岁人,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照顾母亲,但自己精疲力尽,发生了生理性的拒绝,她生病了。然后,与妹妹共同照顾,幸亏,她母亲的身体好得很,死亡发生得很快。
(图源:AI生成)
阿西尔70岁时,面对身体的老去和性欲的完全消退,当她说“还是不了吧”,两个人同时松了一口气。她以往的情人仍然觊觎着年轻的女性,阿西尔只难受了很短的时间,就意识到,这是人生必然,她与情人成为朋友,与情人的情人一度共居一室。
因为,性欲消退后,他们成了家人。那个女孩回到农村成为农场主,嫁人生子,她的孩子们与阿西尔这两个老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阿西尔说,老年人可以与年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年轻人的精神导师,甚至是他们的同龄人。这是不可能的。
阿西尔是豁达的,更让人感慨的是,她在几十年前就拥有了让她豁达的环境,没有人指指点点,她的母亲没有催婚,她融入社会,现在国内封闭地方的女性,还没有得到这样宽松的环境。
智慧、与情人、朋友的互相照顾,以及社会支撑体系,让阿西尔有一个平静的晚年。
阿西尔说,“我了解所有事情坏的一面,但我只看好的一面。生命是美丽的,如此美丽,而一个人越老,就越能察觉到这一点。当你老了,你思考,你记忆,你关切,你明了。你因为一切而深怀感激,为一切。”
阿西尔76岁才结束编辑工作,然后,成为作家,她有丰富的一生,接受一生中发生的一切,并且觉得,很美好。
无论何种出身的人,相信都曾尝试过挑战命运,想卓尔不凡,高人一等。一段时间后,有的人早早放弃,接受平庸,而无法接受平凡的人,继续执着于和命运对抗,直到换了人间。
(图源:AI生成)
钱钟书的学生,杨振宁的同桌,著名翻译家、百岁老人许渊冲,一生追求不凡。
他一生都在问自己,“Am I moderate?(我是不是一个庸人?)”
在《人物杂志轻纪实》里,许渊冲自述,他遇见的每一个大家,钱钟书、沈从文、张佛泉……都告诉过他一些答案。或许论述的方式有不同,但结果大同小异,接受命运的安排。
可,就是接受不了,又该怎么办?许渊冲的选择是当100年斗士。
许渊冲习惯在译文中和古老的先贤们辩论。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许渊冲认为,这本质上是个知名度问题。孔子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计较名利得失。
但孔子还说过,必也正名乎?可见,孔子主张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如果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不为人知,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认为应该满不在乎。有名无实或者实高于名的知识分子应该满不在乎吗?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每一种翻译都是一种理解,这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过程,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某些偏见的形成。每种译本都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误解”。这些误解构成了杜甫的深度,让他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形象,成为一个可以不断解读的谜。
(图源:AI生成)
在《哈姆雷特》中, 有一句著名的话,“To be or not to be”。
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大多取自朱生豪先生在抗战期间的理解,“生存还是毁灭”,许渊冲认为,如果换一个翻译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他理解的译法是,“要不要这样过日子”。
在2014年获得国际译联颁发的北极光奖之前,许渊冲从来不是镁光灯下的那个。
战争时期,他没有成为民族英雄;从法国学成回来,也没有改写中国历史;和平年代,更没有在第一时间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译者。
可平凡带给了他很多。因为平凡,他得以平稳度过战争年代;因为平凡,他躲开了被打成典型的危机;因为平凡,他在62岁的高龄,每年至少翻译一本著作,完成了唐诗、宋词、元曲、汉魏六朝诗、明清小说、《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完成了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罗曼·罗兰等作家名作汉译本。
这样的人生圆满吗?
在《人物杂志轻纪实》的最后,许渊冲引用80年前钱钟书的话:
“Everything is a question mark, not a full stop.”(一切都还是问号,而不是句点。)
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不是句点,而是问号。
黄教主再来中国,他是煽动全球的蝴蝶翅膀
近期,全球贸易局势出现很诡异的动向。美国对全世界开火,对中国的态度却异常温和。
环球网7月15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当天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原定于下月到来的美中关税休战截止日期具有灵活性,市场参与者无需担心截止日期,当前中美之间的谈判“态势良好”,预计双方将在未来几周内举行会谈。
态势良好一词,可谓近期美国官方对贸易伙伴的最高评价了。
更具指向性的变化来自黄仁勋。7月15日,黄仁勋年内第三次来到中国,成为2025年来中国最勤的全球科技企业负责人。
这一次黄仁勋异常高调,和媒体互动非常频繁,几乎满足了媒体的所有要求,展示了180分的高情商。
过去黄仁勋一直低调,不太和中国政府、媒体有过多的接触,来了就走,几乎不停留。是什么让黄仁勋一反常态呢?
(图源:AI生成)
老川背书,是重要原因。
据观察者网报道,黄仁勋在来中国之前,曾专门跑了一趟白宫,会见老川,希望老川能放行H20管制。
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黄仁勋坦陈了这一点。据央视新闻报道,黄仁勋表示,自己去见了老川,他知道自己这次要来中国,也知道我将在链博会上发言,他祝我在中国旅途愉快。
老川不止同意黄仁勋来中国,还让黄仁勋带来礼物。第一,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第二,英伟达将推出RTXpro GPU。
黄仁勋说,得到出口许可后,英伟达开始发货了,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消息公布后,路透社引述两名知情人士称,中国多家企业正加紧提交订单抢购H20,同时英伟达已建立一个“白名单”系统,让有意购买的中国企业登记,并向美国政府提交申请。
黄仁勋在链博会上回应“H20芯片对华重启销售进展”时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多订单了。这一来,原先的国产替代公司日子有点难过。
据集邦咨询的调研,H20恢复销售后,预期带动中国AI与云端业者的需求回补,英伟达可能冲刺被禁前的出货目标,届时英伟达、AMD在中国AI市场的份额可能回到49%。
黄仁勋说,并不是自己劝说老川放行的。美国政府高管们,从侧面印证了黄仁勋的说法。
(图源:AI生成)
据联合早报2025年7月16日消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说,允许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H20,是中美双方在稀土议题上达成协议的一部分。
另据参考消息的报道,当地时间7月15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在电视台节目中谈及英伟达公司获准出口H20芯片时说,中国已经研发出性能与H20芯片相当的芯片,因此英伟达销售H20芯片不存在问题。
换言之,是中国的技术进步,换来了H20的放行,因为封禁已经没了意义。继续封禁,如果中国取得关键突破,美国就缺少了制约的工具。
贸易冲突,最终的胜负手还是看实力,经济实力,技术实力。
GDP超预期,你以为很低,其实很高,工业、出口成亮点
本周,国内公布了一系列的重要宏观经济数据。整体来看,有结构性亮点,超预期的地方不少。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为5.3%,二季度为5.2%。
这一增速超出国外机构的预期,符合国内机构的预期。
据日经新闻消息,此前日本经济新闻和日经QUICK新闻调查的结果显示,市场预期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为5.0%,实际5.2%的结果超出日经的调查结果。
据财新统计,12家机构预测中国二季度GDP 的均值为5.2%,刚好和实际结果一致。看来还是国内机构更懂统计局。
二季度之后,中美的GDP关系,重新回到中国轨道上,占比再次回升。
就统计数据而言,表现最好的两大领域,一个是工业,一个是出口。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8%,创年内次高。
这一数据,大幅超越财新等机构此前的调研预测。机构普遍预期,6月份的工业增加值相对5月份放缓,多数预测在5.7%。
理由很明显,我们在此前的檀几条里分析过,在PMI和PPI等数据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工业产出加速的可能性也许不大。
但实际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6.8%的工业增加值,比最乐观的机构预期还好。
(图源:AI生成)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工业三大门类里,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增速都不错,分别为6.1%和7.4%,是主要拉动力量。水电燃气的增长仅为1.8%,成了拖后腿的存在。
从企业性质来看,工业增速最快的企业是股份制企业,6月的增速为7.1%,其次是私营企业为6.2%,然后是国有企业5.7%,最后是外商港澳台为5.5%。
对比5月份会发现,国有企业和外商港澳台企业是变化最大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从5月份的同比3.8%和3.9%,增长到6月份的5.7%和5.5%。
国有企业的增速,可能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国企占比高的装备制造业有关,据国统局的解释,2025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是最大驱动力。
在装备制造业里,发电机组、铁路客车、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增速尤其快,分别增长了60.5%、49.8%、41.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也增长了16.6%。
上述行业几乎都是国企主导型。
外资可能和出口形势好转有关系。在6月16日的国统局解读工业增加值文章中,没有提到出口,在7月15日的解读中特别说明,工业品出口韧性凸显。
另据财新的统计,6月份,623产品中,有379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增长,比5月份增加了53种。
增速放缓的行业主要和地产有关,比如粗钢和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2%和5.3%。
尽管工业增加值表现超预期,但产能利用率却是另一番模样。据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0%,创年内新低。
比较同期数据,74%的水平仅高于2016年二季度的73.1%,为历史级别的低位。
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高于二季度,也打破了过往的规律。过去,除了特殊因素,春节后回来,二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往往高于一季度,但2025年低于春节时段。
看行业,煤炭、食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利用率最低,都在70%以下。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的,只有石油行业,能源自主不可动摇。
说完工业,再来看看出口。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按美元计,中国出口增速为5.9%。单看6月份,出口增速为5.8%。
据华尔街见闻追风交易台消息,6月的5.8%的增速大超花旗等机构的预期。此前花旗的预估是3.3%,市场共识为5%。
6月中国出口再度展现韧性,花旗预计将维持这一势头,同时国内需求趋稳。
(图源:AI生成)
从出口方向看,对东盟的出口依旧亮眼。据中银证券统计,6月份当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为16.8%,相较5月份加快了 2.0 个百分点。
对欧盟增速有所放缓,但保持在高水位。6月份,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为7.6%,比5月份收窄了4.4 个百分点。
大家比较关心的对美出口有明显缓释。据花旗的统计,6月,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为-16.1%,降幅大幅收窄18.4%。
考虑到转口贸易的存在,直接对美出口的数据可能失真。从集装箱发货量来看,或许更加真切。
据日经新闻7月17日的报道,美国调查公司笛卡尔的数据显示,6月,整个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减少9%。
中国对美直接发货量虽然减少了24%,但越南对美国大幅增长了57%,泰国增长了22%,马来西亚增长了96%。
从产品看,汽车、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品类增速明显。其中,汽车出口增速增长至23.1%,集成电路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24.2%高成长。
稀土,出口量暴涨。据海关总署的数据,6月稀土出口数量为7742吨,同比大增60%,环比增速为32.4%。7742吨的数量,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比于出口量,出口价格不乐观。据中银证券的统计,上半年除了铝材以外,主要产品的出口价格,还是负增长状态。
这说明,以价换量的态势没啥转变。
上半年收入平均增速5.3%,你涨了吗?
消费是共识度最高的经济领域,所有人都想把消费搞上去。
那消费的现状如何?先看收入的变化,毕竟,没钱怎么消费?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和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大家的收入增速放缓了。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5%,实际增长5.6%。
从城乡结构来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
一季度,城镇居民的收入名义增速为4.9%,实际增速为5%,农村居民的名义收入为6.2%实际为6.5%。
(图源:AI生成)
二季度,农村居民的收入放缓速度要快那么一丢丢。
再看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628元,增长5.7%;人均经营净收入3407元,增长5.3%;人均财产净收入1825元,增长2.5%;人均转移净收入3980元,增长5.6%。
上述四种来源,有三种增速相比于一季度下滑,唯一增长的是转移净收入。
什么是转移净收入?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定义是,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看不懂对吧,没关系,许昌统计5月28日有篇文章,专门介绍转移净收入。
文中罗列的主要转移净收入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生活补贴,农民享有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等。
换言之,养老金、退休金、农民的保险补贴等项目,增速在加快。
关于收入还有一个数据可能更真实,收入中位数。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8186元,增长4.8%。这意味着,中位数增速低于全国居民收入平均增速。
(图源:AI生成)
这意味着,收入差距可能还在扩大。
收入放缓,工作时长可没落下。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和5月份持平,维持年内次高。如果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9.7个小时。
不过,相比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周工作时长还是有所减少的,分别减少0.2小时和0.1小时。
就是不消费,餐饮消费大滑坡,地产消费没有起色
收入放缓,大消费自然不容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为4.8%,相比于5月份增速下滑了1.6%。
4.8%的表现,低于机构此前的预期。财新传媒对15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受访经济学家对社零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5.5%,预测区间为4.8%至6.5%。
4.8%的结果,落在机构预测的最下限。
为何消费如此低呢?主要原因是,餐饮消费大幅低于预期。统计局给出的图表很能说明问题,黄色的线是餐饮收入变化,6月份断崖式下滑,从5月份的5.9%增速,大幅降低到0.9%。
即便考虑到2024年同期的高基数,这也是不正常的。
目前的解释,主要是两点,第一,618促销的效应提前,导致6月本身的消费被稀释;第二,整治违规吃喝触发的消费谨慎。
除了餐饮之外,其他消费还算正常。
从趋势来说,城镇消费增速(4.8%)快于乡村消费(4.5%),和国家补贴相关的品类,家电、家具、体育用品等等,表现依然不错。
国家统计局还提供了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和2025年一季度相比,食品烟酒占比下滑幅度最大,一个季度下滑了接近1个百分点,这可能也和整治违规吃喝等政策有关。
占比提高的主要有两类消费,一个是医疗保健,占比提高了0.8%,再就是居住(租赁),占比同样提高了0.8%。
我们把住房也放在消费里,作为大消费的一种。房地产的情况如何呢?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价格再次下滑。6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3%;
二手房方面,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7%,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下降0.6%。
据数据GO公众号整理统计局的数据,70个大中城市里,二手房价格上涨的数量仅为15个,占比为10.71%,再创2024年9月以来新低。
二手房价格低于2010年的数量,也从5月份的23个,增加到25个。
(图源:AI生成)
从量上来看,前6个月,新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下降5.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2%。
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之间的喇叭口进一步拉大,也意味着房价还在走低。
另一个地产信号,也反映了不景气。据克而瑞的数据,2025年6月份,法拍房的供应量达到3.2万套,创年内新高。
据克而瑞分析,目前,低折扣法拍房成交占比上升,买方更加注重价格因素。
为了扩大内需,本周开了几个重要的会议。据国是直通车7月16日的消息,时隔10年,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
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政策或措辞出台,更多是再次确认,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存量阶段,新形势不再追求规模,而是要质量。因此,楼市和股市都没有太多的反馈。
除了针对楼市的会议,还有针对内需的会议。据新华社消息,7月16日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
在这个重要会议里,新措辞也不多,多数是对老办法的一种再确认,比如再度提到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对效果比较好的以旧换新,提到持续优化。
(图源:AI生成)
针对汽车行业的非理性竞争现象,提出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有意思的是,在提出清理制约不合理限制之后不久,7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便发出公告,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
公告显示,2025年7月20日开始,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征收价格将从130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大幅下调至“零售价格90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零售价格在101.7万元(新车价格为90万元,含税开票价格为101.7万,其中增值税13%为11.7万)以上的超豪华车累计销售3.7万辆,同比下滑49%。
中国车价不断走低,超豪华车的数量也在不断萎缩,这部分汽车的消费税,实质意义越来越小。
金融数据超预期
本周,央行也给出了乐观的金融数据。
7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字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快于GDP。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单看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
2.24万亿元,大大超出预期。据路透报道,此前市场预期在1.8万亿,实际多4400亿。此前,财新对15家机构的调查显示,机构预期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均值为1.77万亿元。
(图源:AI生成)
谁在多借钱?
在7月14日的发布会上,央行相关负责人和解释是,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
具体是制造业和基建行业企业贷款多。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不过,单看6月的情况,企业贷款的数据比较异常。
据央行的数据,6月份,企业短期贷款暴涨,新增贷款达到惊人的1.16万亿,比2024年同期多增了4900亿。同一时间,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01万亿,仅仅多增400亿。
据东吴证券的统计,6月份的企业短期贷款规模显著超出过去5年均值(5640亿元)。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的报告,6月银行有冲业绩的诉求,结合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四大行的5200亿元定增注资于6月落地,企业短期贷款的异常可能就源于此。这样的短期贷款是无法持续的,也不能代表真实的需求。
从居民角度看,6月,住户贷款新增5976亿元,同比仅多增267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披露,2025年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 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 9239 亿元。
单看6月,居民经营贷新增 4220 亿,占贷款的比重已经达到惊人的73.7%。估计是现在经营贷好贷又便宜,很多人在腾挪。
(图源:AI生成)
7月9日,据中国新闻网的消息,商业银行将业务重心转向小微企业经营贷领域。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3%及以下的经营贷产品,利率水平较前期明显下探。
另据北京商报7月14日的报道,消费贷“利率战”戛然而止,经营贷接过降价的“接力棒”。
北京商报调查发现,近期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各类型银行密集发力经营贷市场,年化利率普遍降至3%左右,部分抵押类经营贷甚至能申请到“2”字开头的利率。
在当前的环境下,便宜就是硬道理。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居民贷款在整体融资结构中比重的变化,还能反映出当前社会供给与需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据数据GO公众号的统计,2025年6月份,居民贷款余额占社融的比例,已经降至 19.52%,为连续第21 个月下滑。
连续低于20%的居民融资,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
无论从GDP角度看,还是从融资变化看,中国经济的现状仍是生产大于消费,供给强于需求。
消费,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放松心情,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作者:叶檀财经团队编辑:旦旦
图片:AI创作生成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
配资行业门户,正规股票平台,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