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上映,作为追光动画 “新文化” 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它承载了众多观众的期待。影片凭借其多元且精美的美术风格,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然而,其剧情方面的硬伤也逐渐引发争议,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剧情,是否会让观众对它的热情 “降温”?
从画面表现来看,《聊斋兰若寺》无疑可圈可点。在《崂山道士》篇章中,影片大胆采用毛毡风格,通过对道士衣袍褶皱、庭院草木枝叶等细节的精心雕琢,构建出一个立体且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毛毡独特的强黏滞性,让月下饮酒、施展穿墙术等情节在画面呈现上多了一份质朴与童趣。据制作方透露,该篇章虽时长仅约 15 分钟,但毛发渲染量却达到长片级别,单个场景毛发数量可达千万,单帧渲染最长耗时 55 小时,如此高的制作投入,使得画面质感十足。《画皮》篇章则从宋画中汲取灵感,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呈现出意蕴悠远的古风。“画皮妖” 衣袂飘动如墨染,面部轮廓淡彩勾勒,眉眼间尽显鬼魅清冷与人性复杂;“陈氏” 形象宛如细腻工笔仕女画,服饰线条简洁流畅,尽显中式美学的含蓄之美。故事场景中的山水、书斋、闹市等元素,古韵盎然,为惊悚的 “画皮” 情节增添了东方哲思的韵味。
展开剩余63%然而,精美的画面难以掩盖剧情的不足。影片采用 “1+5” 的篇章式结构,以《井下故事》为主线,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五个经典聊斋故事。这种结构看似新颖,实则在叙事上存在问题。不同篇章之间风格差异过大,受众定位模糊。《崂山道士》《莲花公主》充满童趣,更适合儿童观看;而《聂小倩》《画皮》等篇章涉及成人世界的情感纠葛、婚姻反思,甚至带有恐怖色彩,儿童观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在实际观影中,不少亲子群体在观看过程中出现中途离场的情况,前半段儿童被《崂山道士》等篇章吸引,后半段家长却因后续篇章不适合孩子而无奈选择离开。这种风格杂糅、类型混乱的情况,让影片难以精准抓住核心受众,影响了整体口碑。
从单个故事的改编来看,部分情节也显得仓促与单薄。例如在《聂小倩》篇章中,聂小倩与宁采臣的感情发展过于迅速,缺乏足够的铺垫,使得观众难以深刻感受到两人之间爱情的深厚与真挚。在剧情冲突的设置上,也未能充分挖掘原著中的深度与张力,仅仅流于表面,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再如《画皮》篇章,虽然以陈氏视角展开,对 “至亲至疏夫妻” 的思考有一定新意,但整体剧情节奏拖沓,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逻辑连贯性,导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
《聊斋兰若寺》在画面制作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奇幻之旅。但在剧情创作方面,其叙事结构的混乱以及故事改编的不足,成为了影片的硬伤。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观众对影片的要求日益严苛,不仅需要精美的画面,更需要引人入胜、逻辑严密的剧情。《聊斋兰若寺》若想赢得更多观众缘,如何在剧情上进行优化与改进,或许是制作团队接下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发布于:安徽省配资行业门户,正规股票平台,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